三国时候 "仁"和"义"是怎么定义的呀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10 22:41:34
呵呵,我觉得吧,中国每个时期对仁义的理解是不同的,可是我又不知道去哪里看这方面的资料,就问问大家拉!

子曰:“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”

孔子说:“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,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。”

儒家强调,仁义理智根于心,都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,自然生发出来的。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,他说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。就是说仁爱之心首先是由于我关爱自己的家人,我敬爱自己的老人,孝顺自己的老人,推而广之,我也爱其他人家的老人;我爱自己的孩子,推而广之,我也爱普天下的儿童。它是一种由近及远、由亲及疏这样的一种自然情感的流动。这一种社会教育的风气确实为人们带来巨大安定的力量。人心安定了,各种精神方面的成就自然跟着提升,

三国时能够最终取得三分天下的人,都是能够在普通百姓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,得民心者才可以得天下。子曰:“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”

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人心的支持,那么百姓就会心甘情感的跟随他,尊从他的教诲并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。

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人物性格与史书《三国志》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,小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,人物的形象是脸谱化的,不是真实的历史。

例如刘备,《三国演义》中刘备是“仁”的代表。陈寿《三国志》对刘备的评价是:"弘毅宽厚,知人待士,盖有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焉。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而心神无二,诚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也。机权干略,不逮魏武,是以基宇亦狭。"但他"折而不挠,终不为下"。而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作者把刘备描写成"仁"的代表,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,因而对刘备的仁爱、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,极尽夸张,但在突出其"仁爱"时却又落入了"无能"一面,给人以"无能"和"虚伪"的感觉。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,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"仁",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,扭曲了刘备是"枭雄"、"人杰"的真实形象。

还有关羽,《三国演义》中关羽是“义”的代表。《三国志》中对关羽的记载很简单,可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罗贯中